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7 v/ C0 N# ~5 \+ z+ u2 D. p
——毛泽东读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 z9 j4 i# N3 S8 p6 ?8 u1 p 陈 晋 ! q3 i r+ K& a4 N% h
: n- n8 H/ p8 l# u2 R+ L( C4 @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0 d7 Q: J- P5 u* t- }
ProductID="谷" w:st="on">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 h2 Z9 J4 R1 }5 x# ?ProductID="相" w:st="on">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才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7 \" ?& f2 V- pProductID="苏" w:st="on">苏君,6 y7 J8 p8 e4 F3 K% Xw:st="on">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 E$ I& Z0 S4 F
ProductID="苏" w:st="on">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 _; j' I1 m0 O/ u4 V8 D" x, o
ProductID="苏" w:st="on">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7 |; w) J) O* \0 m
ProductID="苏" w:st="on">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 z9 @, ^/ c7 D+ L* M
——摘自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3 M6 ^4 L. P2 R; }. ~; [
像今天我们在一起吃饭一样,大家团结得很好,这就好。你们整风,检查一下,批评一下,大家还是团结在一块。这就叫做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批评就是帮助,对人是有好处的。 " {$ _5 v6 p8 W! @7 K0 c. W
从前有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是鬼- Q0 n b2 B* T5 e. F
ProductID="谷" w:st="on">谷先生的学生。鬼谷是个地方,出了一个先生,所以叫鬼3 j6 g4 s1 V+ r5 l1 P
ProductID="谷" w:st="on">谷先生。后来苏秦在赵国当了宰相,地方就在邯郸。邯郸这个地方,你们到过没有?张仪在楚国做个小官。楚相丢了一块宝玉,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满嘴的牙都被打掉了。那个时候,大概还不会安假牙吧!张仪回到家里,叫老婆看看他嘴里的舌子还在不在。他老婆说:舌子还在。他说:那就不要紧了。他跑到邯郸找苏秦,一去就住进“招待所”,大概是现在北京饭店之类的住所,好几天没有见到苏秦的面。后来,苏秦请他吃饭。张仪到了苏秦的衙门,看到摆了酒席,排场大得很,苏秦坐在当中高处,请了各国使节,也有契尔沃年科。席面当然比我们今天吃的丰盛得多。但是却把张仪安排坐在下面角上,盛了点仆人吃的饭食给他吃。这下子张仪的气可就大了,无非是破口大骂苏秦你这个王八蛋等等。回到“北京饭店”,满肚子的气。“北京饭店”的“经理”看他这个样子,就问他:2 Q5 k7 {9 x+ z$ L' m* Z, U5 _) K
ProductID="张" w:st="on">张先生脸色不痛快,有什么生气的事吧?他说:当然有气!就把当年和苏秦是同学,今天苏秦如此这般对待他说了一番,并且骂苏秦此人简直是无情无义,是王八蛋。这位“经理”说:这样看来,你在赵国呆不住了。张仪说:当然呆不下去了,马上走。“经理”问他:你到哪里去呢?他说:这倒还没有想好,不管他,走了再说。“经理”说:看来只有到秦国去。张仪一想也对,就此动身。“经理”陪他走到秦国,一路花费大概相当现在的三四十万人民币吧!到了秦国,他们为了见秦王,就走走门路,行些贿赂和送些衣服,一共又花了四五十万人民币。以后,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北京饭店”的“经理”就向他告辞回国,并问他今后怎么打算。张仪一提起苏秦还是咬牙切齿,并说过了两年一定要出兵攻打赵国。“经理”见他这样说,就告诉他,赵国宰相苏秦是个好人,当时苏秦所以要气他,是故意的,怕他在赵国安居下来,不想上进,做不了大事。苏秦知道张仪是个人才,能做大事,如果在赵国依靠苏秦,他也只是当个“科长”什么的就算到顶了。策划张仪到秦国来,和给他一切花销,都是苏秦主使的。张仪一听,这才恍然大悟。“经理”又说:苏秦只希望你当了秦国宰相,十五年内不要出兵攻打赵国。张仪听后表示:只要苏秦活着,我就决不出兵打赵国。 # o/ ~; m |9 p: z- N
这是一个故事。你们看,苏秦对张仪是好意还是恶意?我们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明明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人就是要压的,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7 t9 c( ?6 j+ V0 P, h( ]3 N ——摘自毛泽东" n) j- j* R' x2 J& A
Year="1960" Month="12" Day="25"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1960年12月25日同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 H1 {: a7 k9 L1 G, @5 t+ s) |
) |, _, L- C! P$ a9 o& H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盛,企图以武力征服其他六国。这样,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策略,便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或者是肴殳山、函谷关以东六国采取合纵的办法共同抗拒秦国;或者是秦向东联合赵、齐等国实行连横的策略,打破六国的统一战线,以分而治之。于是,合纵、连横便成为当时各国之间政治外交的主题。许多游说之士,大都分别用这两种主张来说服各国的统治者,这些游说者,被称为纵横家。他们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苏秦和张仪。 % a$ S3 e2 n& r2 `" ~
苏秦是洛阳人,字季子。起初,他曾劝秦惠王用战争征服六国,不被所用。后来他钻研兵法,分析时势,认为合纵之说更符合山东六国特别是紧挨秦国的三晋(韩、赵、魏)的利益。于是他游说诸国,献合纵之策,获得成功。赵国封他为武安君,曾约劝五国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一部分土地给韩、魏,直至身佩六国的相印。张仪是魏国贵族后代,主张连横之说,6 x1 G0 p. K% ]5 E) U2 i( O* ~# Z
ProductID="秦惠文" w:st="on">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任秦相,被封为3 p4 w1 F# H0 k( IProductID="武信" w:st="on">武信君。执政时迫使魏献地给秦,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夺取楚国的汉中。《战国策》中记载两人不少事迹,司马迁写《史记》,列有苏秦、张仪本传,多用其中材料。 0 B' E+ t# Z, N8 u" S" [8 _* B
本文前面所引《史记·张仪列传》中的文字,很清楚地说明了苏秦、张仪两人的关系即张仪走向成功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张仪列传》还说,苏秦故意刺激张仪,并用计使他到秦国去,是有政治目的的,即:他深知张仪必有大成,到秦国必能受到重用而执掌国柄,凭他同张仪的关系和他有恩于张仪的做法,将来必有利于三晋之地,特别是赵国。毛泽东的一大段评述,更是生动地讲清了《张仪列传》中的有关内容。 ! q' g! f. \! K' s# \$ ]" Q- l3 H7 p
毛泽东的这番话,是在. l; r8 ~. }/ i4 |& i( J2 y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1960年12月25日他67岁生日时,同部分亲属和工作人员聚餐时说的,参加的人有十几个。他的目的,显然是借这个故事来教育亲属和工作人员要自强自立,而且,在进步过程中,要认真、虚心地对待别人的批评意见,要把别人的批评看成是对自己的促进和帮助。同时,相互之间也要多作坦率的和善意的批评帮助,比如,苏秦了解张仪有贪财的弱点,所以“无因以进”,“恐其乐小利而不遂”平生之大志,才“召辱之以激其意”。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更深刻的道理——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从张仪发迹前的处境来看,他受到的压力,一是在楚国被嫌疑从而挨打受辱;二是投奔才学在自己之下的故友同学,本来就是件很尴尬的事;三是苏秦的怠慢轻视(他当然不知道苏秦对他的真实用心),这一点是最主要的。毛泽东从苏秦、张仪的关系中阐发出这个看法,无疑包含了他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实际上,在这次谈话中,他就举了自己在中央苏区遭遇逆境,受到排挤的事情为例,来说明压力使人进步的道理。
* ?+ f, y' A! k6 e: { ) T/ L& \+ X3 \
9 I+ r% x* A' p# L- p
0 B3 _2 R# ?4 F, T. r2 [9 H
7 G# _" c- @5 d, B4 z( V/ a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 B, e* L `% X# z8 B8 w: j% N
5 m* r- o! d- q1 ^4 W
/ c `$ K: l, c3 Z- g' s+ B & X- T. l; R- T0 ^" O" Q6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