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_4 q( h+ u8 Q+ p6 ~1 H' {* Q3 |
+ A9 M I' O3 c! ^9 c! C* x
——之乡村振兴战略
P- l4 l% _$ W" T+ `; M* X/ D5 e+ V' l' S8 o S P
1 s& G% G2 d! `$ E* ~0 h5 y
_& C6 t% ]/ c. a6 D4 `众所周知,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中,就着力强调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十八大之后的历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他曾经强调,“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城乡发展一体化到乡村振兴战略,它有何创新之处?意义何在?又如何推进实施这一战略?' Y2 Y( I4 l. a
+ u) G+ x1 o, S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处8 O& D5 g5 J* p1 d- ? s
8 X5 S' Z0 d# {0 D, L
“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概念,首先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第四块,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部分,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表述,作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基本途径。接着在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第三小块,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单独一块进行表述,全文共10句话,425个字,从七方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详细阐述。
7 Y- k3 ^$ `$ }6 d" b8 m% e$ p
, b) N- N( J/ P'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7 b( f+ z9 [3 E- e
, P; q( L2 N1 g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要提出“乡村振兴”,而且还要把它上升为“战略”高度呢?
7 F% i( m% o6 @* Q- r& J! c G/ `$ p% l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现了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比如我们县,这几年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了新面貌,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基础支撑。
6 S7 `6 M$ G. `8 [; {6 v I* [1 h1 a" W+ T! t! b
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在座的经常去农村的人也可能会感受到:空心村、“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等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大量农村的人、财、物都单向的流向了城市,而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除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数量极少的返乡创业外,其他就非常少。这些也导致了农业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0 ]5 a, p# N5 Z; Y& J
/ ?8 ^3 p$ ~% H$ q+ \; o) v3 v1 T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着眼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重点、指明方向。于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块表述的第一句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因为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所以是“工作重中之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要提出“乡村振兴”,而且还要把它上升为“战略”高度。1 Y/ f* r: W. }2 K: G2 [+ T6 x: a
: ~) W: O: g! S. m; L4 R. E; k8 o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l( p) q; ^7 _1 y. I. M
v y6 I# j& r+ }* B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曾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一个概括,是5句话20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次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也是5句话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互相对照一下,有四句话不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设定一个新目标,提出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 W4 O* J& Z0 y' |. ?2 j) b2 o/ |) Q9 M* u& U
四、怎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2 f9 D8 k' [ y3 J1 Q5 l/ [
8 p! c/ D# z. X9 P9 M“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目标明确,并且不只是农村发展和振兴,而是涵盖全部“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那么怎样实施好这一战略呢?十九大报告原文给出了答案。
$ C) r4 r6 U5 a" N
8 @1 c% B, B7 s5 B @- N(一)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t- ~5 d9 k( ^8 n9 F) ]
1 K3 }$ d) k# i+ o7 g8 J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新时期增进农业农村动能,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还要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长远性、战略性制度安排,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了,接下来就是要抓落实、抓深化。具体怎么抓呢?. B/ x: L- e, c( x: G
* p; E& C8 a) l- A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是重大决策,使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是一个政策“大礼包”,给农民又一个“定心丸”。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时间节点与第二个百年战略构想高度契合,既稳定了农民预期,又为届时进一步完善政策留下了空间。2016年底中央下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回应了社会关切,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要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
" j. g! L. O. S. v5 }7 e" _
5 f- \; H+ j! X5 S! g: ]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又一项农村改革中的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要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集体家底摸清摸准;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推广成功的经验做法;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俗的讲,就是解决两个“适应”:一是要适应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通过深化改革,盘活集体资产,增添发展新活力。二是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趋势,推进改革,防止农村集体资产流失,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大量的集体资产,如果不盘活整合,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不尽早确权到户,就存在流失或者被侵占的危险。推进这项改革非常必要、非常紧迫。
4 {+ o% |+ @0 l( {. K% \: ~* y6 M+ T0 t- P
三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总的方向是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形势,以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为核心。主要是改革完善财政补贴政策,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资源环境保护和科技研发等,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利益补偿机制。以市场化为方向,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政策和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0 @/ _. C! f, f! N- b- E
8 H" E1 l' u* R8 j/ E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 U1 ^. c0 Y% T/ G! p, G8 D' G* c/ N. M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确保到2020年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到2035年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迈入世界农业现代化强国行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怎么做呢?
7 b8 W! Z9 b' R& d7 {) H& R- k
$ |) _0 w" k. t6 k, |' a& t' c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决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保护耕地,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8 i( L+ T: k9 I
% U3 k Q- C5 l7 ~) L二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 k) \6 L0 r+ \$ _# `: b- q) j# X6 ?9 P( r2 o( w$ V: v
三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质量兴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轮作休耕、草原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3 ^7 v8 ^! F$ C. W2 s6 b/ e D9 O7 m/ N* _5 S) v
四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现代化的引领力量,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主体,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我国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入规模经营、现代生产,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大力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完善农资购买、机种机收、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探索建立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技术服务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 ?/ F4 r& W" v0 |- d. x3 S( S& f3 D, J/ D2 g
(三)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工作
- a9 q+ r/ g: h- m; ]( q/ W
/ e% q) V |0 R/ L5 v* V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要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根本目标,这就需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实现农村长治久安。怎么做呢?回到原文上来:
1 H- }' [& d0 q; f% M* _
/ g4 U8 [% K7 J2 l' U0 X: y一
- @; V- r( P; _+ T) ]" H: J) [9 k; x0 H5 B+ D
本帖隐藏的内容2 h0 D/ a, j. b9 X
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自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法治)。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德治)。这些内容跟我的基层组织“四合一”模式简直如出一辙、异曲同工,这也更加印证了我们县“四位一体”模式的前瞻性和正确性。4 P- C( [% x7 J7 r9 k# P: T
二是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强化党的“三农”政策宣传和专业知识等培训,提升指导服务“三农”的本领。
0 `& P0 O. W# h6 I6 @/ C$ S" P
9 ~; D( A: ^9 g9 E五、乡村振兴战略将带来哪些变化
( N7 W1 I. o4 d8 j+ c0 R* ^, _5 s# }# _- }8 q" p% K
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优先”的地方,只有三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也就是说,教育、“三农”和就业,都是需要优先发展的事业,这为今后搞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政策设计指明了方向。或者也可以这么理解,理论上,以后要改变城市偏向的发展思维,农业农村将优先发展。这是变化一。% D( r2 Q% Y. Z6 l& [& O8 w
! q7 b2 c$ w/ C' R5 Y1 d9 H5 f. ^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句话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之前我们一直在说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但是因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原因,资源都是单向流动,导致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那么城乡融合是什么呢?就是让城市和乡村二者互动起来,互为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城市要吸收乡村这些特点:环境优美,绿树如荫,湖光山色,不能都是高楼大厦;同样的道理,乡村也要吸收城市的长处: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要充分,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信号等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银行网点、购物、公共交通等也要跟上。让城中有乡,乡中有城,城市象乡村一样美,乡村象城市一样便利,这样的城乡发展格局才是最理想的。这是变化二。0 ]8 A7 V/ D! C- }
* r7 Q' X I* b# I3 B三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前我们不管是提“四个现代”还是十八大以后提出“四化”,都是农业现代化,这次提的却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首先,这是一个崭新的表述,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涉及到农村的经济、农村的政治、农村的文化、农村的社会、农村的生态文明各个方面的建设。其次,现在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因为条件越来越完备了。比如现在农村基础设施、道路,发展得非常快,互联网在农村越来越普及,现代物流体系进入农村,在农村的覆盖面越来越宽,农村的教育、农村的卫生、农村的社会保障、农村的文化这些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所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比单一的农业现代化涵盖的范围更加宽广,不光是要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的发展也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努力,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并且指日可待。这是变化三。* J% u/ x$ M, J# D
/ C2 P/ I# E* V. g3 S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具有重大意义,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要站在历史的维度、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广度上理解和实施这一战略,着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支撑和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