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我有个形象的比喻,一种是戴墨镜看,一种是戴近视镜看,一种是戴偏光镜看。
/ m$ `" f. g( ~' t0 }3 R# e0 c8 D& W0 P( ?
——2016年3月9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 f& {3 R0 e7 e
/ j$ v: A, t, \- m) G
# ?) l: x# ?- u) {+ b9 R
9 s( [# m: e0 h: F' ~7 G- g! X“中国教育发展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袁贵仁介绍,通过独立第三方对中国教育进行评估显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75%,达到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初中毛入学率为104%,中国总数为1.5亿的9年义务教育学生普及率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这两项指标高于世界中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 {# {' c, ~( E K9 M
' }' J6 |: X3 o, T8 J& v9 g——2016年3月1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答记者时这样说
+ P5 Z3 }+ r" p) ]' r% G- h8 v- |$ r
6 z; A% o) \ C( z' m2 E
) v: @9 ~/ G* t3 ^: j
6 n8 S7 s& t2 q3 ~. A0 E Z1 N
# @8 g1 x7 ? {; Q5 q2 h
. r& k. \9 J$ N3 ?1 Y4 Y, K! G
' [$ E9 U! a5 y( P1 H
8 f6 x1 a$ U6 D5 N( O拜读李鸿忠书记打的比喻,本人深受启发。这两天也可以说是常思常新,越琢磨越有味道。
4 `/ L1 I% t- ]+ U! D7 W) a5 m1 l8 ~% H. ]4 g+ x; H
0 e& Z7 P: [+ l5 F* ~; i" D' O, J
* k: Z# k0 v9 D
' g4 ~: M+ y6 t K
6 I$ H7 z4 u m1 F' s4 z
所谓戴墨镜看,因为戴的是有色眼镜,看什么都是黑的;所谓戴近视镜看,就是说他短视,看近处,不看长远,也不看实质;所谓戴偏光镜看,就是像偏光镜一样,“选择性地过滤来自某个方向的光线”,盯着中国经济发展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用“放大镜”,把问题扩大化,实在是有失偏颇、有失公允。
1 t5 z! {9 _4 ]" |2 Z% N a
% X- t8 j& ]% ]5 Q1 k/ M$ z
U9 X/ o! v+ K7 w7 p
0 R* D; r9 d4 f4 E4 Q
; w5 I# G, U; |) X4 H: A& l7 `) m
: T3 ~# c) I0 L! W* |/ `* x" b+ e/ K李鸿忠认为:戴墨镜的人,应该摘掉墨镜,用平光镜看客观;戴近视镜的人,应该调焦距,看长远、看本质;戴偏光镜的人,应该换角度,看全景。只要摘掉墨镜,只要调光、看远,只要视角是全景式的,一定会得出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结论。所谓唱衰的论调不客观、不成立,是必然会落空、会破产的。
; x! u5 W$ E) f. A) }4 }% c n1 q5 F7 ?$ ]- I6 B0 p
$ Z' `' u; R! T( A* y# b
! T6 A3 l* p( C7 W2 b
# f( ?, x" J7 @* r3 v: `* L" }: K# A; u/ Z
摘掉墨镜,调光、看远,视角全景式——李鸿忠书记这一提示,真是醍醐灌顶、振聋发聩。活学活用者,定能受益匪浅。
+ [/ y4 v. [( O$ }' a4 ^3 K' c' g$ B
6 n, _( y4 K9 ?& Y& O2 O; D0 _" q
. F! E9 i5 t! Q% y' y" U$ ~
7 n4 i6 v R+ l" L; ^1 B# p/ Q# F0 z0 H) A8 G
摘掉墨镜,调光、看远,视角全景式——李鸿忠书记这一提示,也让我想起另一位政治人物。这位“老江湖”喜读历史著作(比如黄仁宇先生的),而黄仁宇的“大历史”观点,是以一种宏观的、凌空的、有时间纵轴的观念来看历史,而不是从微观的角度。“每次看到这种以‘宏观’角度的书籍,常让我有从高空俯视地面万物的感觉。”或许,从宏观的角度,也即李鸿忠所说的视角全景式,应是其从工作中得到的训练。公共决策有时不得不“炒短线”,但更多的时候得“看长远”,要能想见这个决策走到三五年后、三五十年之后,甚至百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产生什么后果。这样一种宏观思考的练习,也是一个有抱负的官员必须经历的训练。
8 m4 \' s. c$ `0 z7 |2 ^
2 d# B' ~% W6 i" U9 k* W3 K' V
& B7 z/ m" z% Y6 M7 I7 g
3 l& ]7 b6 K9 V* E5 m# c. [
7 @$ Q$ e" P/ L* P# K" y
% C% l9 s5 m% N: \9 {- W不过,如果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环顾前后左右,戴墨镜、近视镜、偏光镜的,为数不少。本人就可以对号入座,自己有时就是那种以偏概全,用“放大镜”看问题的人。
+ @! }# \: F1 j- {9 \
2 e) t: m( K( W; b+ N+ k
# r- ?8 k! @: T' T; C9 T6 r2 s
3 W6 a5 `7 Q! v) g$ j# I6 u! B/ q
+ N1 ] z& z& S- ^! O& b
! V( ^- P+ N" k# V2 Y; ?7 k8 R
比如,李鸿忠书记这里说的“我有个形象的比喻”,就让我大跌眼镜。
5 n4 P3 N& W) D) `7 i! n
0 E" u+ y( q& y9 h' q
! t, e2 R6 ~" |+ I' C# Z' A5 I* f9 [
7 c6 m" r# g2 |/ M
/ N' D1 |* E" P! s6 k
3 F8 ^/ p' ]" H现实中,很少有人会说“我有个形象的比喻”“我有个很棒的创意”“我的业绩很突出”,因为那有自我吹嘘的意味。通常,高官都很谦虚低调,“我有个不成熟的意见,想向在座的各位请教”“我这篇陋文,写得不好,请您点拨点拨”,而不至于说,我这篇“宏论”很重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那是会被人笑掉大牙的。
- R, M1 `( m: o o3 h+ A* K/ Z" s1 V0 ]
; _% i+ [8 M# v F
2 A; C. b- l1 w) b
0 n) e: [$ u" K( Z: [" b+ o. J* Z# n3 ~0 X* ? P8 U
(这里有个案例,可证官员谦抑的重要性。当年曾荫权在填写香港特首报名表时,在“职业”栏下填上Politician,即引来诸多恶评,认为他自称“政治家”,尚不够格。事后他专门解释,“现在我的工作主要成分是政治的工作,不如老老实实向香港人交代,我想这个名称,若是politician是很恰当。但是中文很难找一个贴切的名称,‘政客’是不通,‘政治家’可能讲大了。”)
7 s5 o- F$ {. t0 B" {
5 \' ]) F0 |9 q
/ I% c8 ]+ S5 l( h, r1 J
4 ^( ~# |" {- v0 W: z7 [当然,如果有下属说“领导您这个比喻很形象,您的宏论很重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时候,领导倒是可以一并笑纳的。总之,别人夸,一枝花;自己夸,烂冬瓜(烂稻草)。要是你很想表达“我有个形象的比喻”“我的业绩很突出”的意思,相对聪明的办法就是借由他人之口说出来。
V8 }1 r$ t. k' [, G; j& F ?
& ]% B$ R# g2 K: @
; D5 S8 ^$ w/ @/ A
& ~4 }& ^# F$ y5 p6 l+ D+ ~) {
% q& j: B! j% X( D, B& V% j" W' ~3 ~6 z: ~; n/ N
8 E& g! l8 H6 j$ L* r N% V
. V; C. \2 n+ n8 P) \( C
/ o- A# A2 _' ?7 {' M6 _* i9 A
9 u: e5 ]* w6 |8 I3 o# J5 [+ E
1 n1 { X& \+ X% u/ V' H
% r- |# H6 E9 I6 c" b感谢李鸿忠书记,提示我要摘掉墨镜,调光、看远,视角全景式地看待问题;感谢袁贵仁部长,提示我中国教育已进入世界中上,真让人欢欣鼓舞;而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今往后,我要师法有抱负、有远见的“老江湖”,多读那些高处眼亮的书籍,让我看待眼前事也不受人惑,而能有拨云见日、从高空俯视地面万物的感觉!(文/一笑 来源:不是官话)
' O( |; `2 r2 g( r3 D
0 V1 v4 z9 H$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