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4 [: }( M! y" y9 v @* @成语出处
5 `0 E& }/ C# o6 I$ u6 d: `7 t
2 G+ G6 q* [4 I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了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往北走,自恃自己的马好、盘缠多、车夫高明,殊不知条件越好离楚国越远。后来就用“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做法同目的截然相反(南辕:车辕朝南;北辙:车辙朝北)。也作“北辕适楚”“北辕适越”。: e2 \& O7 T3 `4 l, Y2 I. J
; G$ P- _$ h) @, `9 u6 a& o
4 a* P; l. g: x2 c7 Z' ]7 u7 l
正确使用的范例
2 a7 D9 A! L+ d0 |3 T/ F
% B4 |! k. Q; P+ m% g 例如,宋程颐《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以今选举之科,用今进任之法,而欲得天下之贤,兴天下之治,其犹北辕适越,不亦远乎?”: M* l9 i5 a2 p! ^* h
例如,清秦力山《说革命》:“旧政府不去,而望新学术与新制度之有效力,诚南辕而北辙也。”
# _5 g7 U! K y2 u$ } 例如,茅盾《杂谈文艺现象》:“如果一方面盼望有功于‘世道人心’的文艺,而同时又不许文艺作品带着强心和清泻的药品,这何异南辕北辙?”* S: K0 x! Y) d, S% \$ t
上三例中,程颐所说的“目的”是得到人才,“做法”是科举取士;秦力山说的“目的”是希望新学术、新制度有效力,“做法”是不推翻旧政府;茅盾说的“目的”是希望文艺发挥作用,“做法”是对文艺横加干涉。做法同目的截然相反,自然不可能达到目的,这才叫“南辕北辙”。" m8 D t. D5 c* {) h+ u0 ~
, e' h0 Y7 U% }) c. C- l, p8 N7 q! Q5 J8 b& p8 J
使用的错例分析7 x }4 z7 D# e( G
) S* u* l; v$ a/ j1 |. X8 b6 ?
现在有些人没有准确把握这条成语的意义,误以为只要彼此之间在立场、观点、意见、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叫“南辕北辙”,从而把它的含义泛化了,把它的使用范围扩大了。请看例子:9 X% j3 R% t1 f/ U8 J
2 R C+ P1 a' N) X- |+ k' s, E, \
⑴赵海生又一次发现两位主要领导,在重大问题上南辕北辙,细究缘由,隐约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之外,更多的似乎还是深藏于工作分歧背后的恩恩怨怨。(张贤华《欲海沉浮》,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 J$ X2 ]2 D1 E L* {
⑵他甚至把我和他的主业——小说和化学,两个南辕北辙的东西巧妙地连在一起。(人民网 2007年11月23日)
' V/ I$ y \$ V( U3 m ⑶笔者撰写的有些文章被转载时,标题就改至南辕北辙、完全扭曲了本意的程度。(《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12月14日)
' B2 O% ~1 I" x, A" ] ⑷〔中国代表团发言指出〕国际法并未禁止使用死刑,联大曾两次讨论该问题,但因各方面立场南辕北辙而无果而终。(《江南时报》2007年11月18日)
( Q- A4 M* y; H. x. n
4 l0 c' a: h" j+ l) K! m3 p 例(1)是说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和个人恩怨而在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例(2)是说写小说与研究化学风马牛不相及;例(3)是说标题被改得背离原意,面目全非;例(4)是说世界各国对死刑存废所持的立场分歧太大。这里既没有什么行动,也不存在什么目的,更谈不上行动同目的之间有何相反之处,显然都不能使用“南辕北辙”这条成语。( ]; w X% z+ J/ K2 e, j/ O' Q1 _
如此使用成语,而欲使文章增色,诚南辕而北辙也!+ ^. c# x8 j. f. K. W
" o& c* i3 C) i1 P/ L, j- \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 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 赵丕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