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49231471正式升级为千人群,感谢冰尘和弹头的友情赞助。今日下午,贾陆英老师如期在“重温经典读书会"与大家学习讨论《论语》。考虑到《论语》为政篇第6、7、8章,内容相关性较强,贾老师将三篇一并与大家讲解,以便综合把握、系统理解。老猫将辅导记录整理如下:
7 U% G$ e% \" S8 {. [- r1 z
: F8 R5 l2 W7 G8 Q+ M3 r& r$ D' R" }- d贾陆英:! x4 |! I8 d% D* }
; P; E8 Y* u$ I6 x老秘网各位网友,今天下午,我们学习讨论《论语》为政篇第6、7、8章,希望大家能够综合把握:
0 X" M! S3 Q1 U% w 6 a4 \9 y/ [+ m! I
8 n$ X" s3 k0 Q, |: _4 R6 }+ m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S7 _. l5 i5 Q& F) p- E' _- A! l8 R% J s# Y: d$ \! E' W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谥号。 S$ n' y% W& e
; p8 T3 m" S+ C, Y) B4 J孟武伯请教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要让你的父母只为你有无疾病担忧。"
3 v" P q' F* O/ _9 K
- Z9 N, G3 O1 y" a7 Q8 c+ ]问:怎样理解“父母唯其疾之忧”?. k6 A( V; z( H% M- j" g" I
2 x2 n7 @* g! E& K+ v答:古往今来,对这句话所以有不同解读,关键在于怎样诠释“其”字的含义。“其”是第三人称表示领位的代名词,相当于“他的”、“他们的”。然而在这里是指代父母呢?还是儿女呢? 从全文的语气来看,“其”字指代儿女比较贴切。意为“做子女的要使父母只为自己有无疾病担忧,不必为自己其它方面的事担忧”。《孝经》说:“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所谓“谨身”,就是要谨慎行事,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誉,不使父母担忧,不给父母造成伤害。唯有自己生病乃属自然现象,父母为此担忧,非己之过。这是天下所有做儿女尽孝的一个要点。
- K1 J% Q# H9 w9 q. K: ?: _$ N
) V2 @& G" h% u; {- m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X* C, T! l0 `$ G8 s0 g1 p- t2 ]8 j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孔子晚年学生,孔门十哲之一,长于文学。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狗和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 X1 O5 x( F3 j4 V
/ \7 @* E; w" u/ A# s& z$ C& q
子游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的所谓孝,是说能够养活父母。至于那些狗或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敬,那养活父母与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8 I! m" S9 K+ P. T9 }& ~; {, r- _: j/ A
问:孔子以饲养犬马和赡养父母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 v: b* N, u7 L0 E- {6 U) s
2 ?$ M( \* s7 w3 U) r答:能够赡养父母,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然而许多人误以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孝。孔子以饲养犬马和赡养父母相对比,告诉人们这是一种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也一样有人养着。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孔子揭示出孝是血缘亲情的表达,其本质是一个“敬”字,强调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要有尊敬之心,对父母尽孝,不只是经济上的赡养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爱敬之情。今天我们继承发扬孝的美德,核心也在于此。
) I9 C! s$ W( ?) _
- k1 Z A, ?/ j7 c0 U; B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B n5 v8 i
8 A9 ^$ n- \2 z, q P
色难:色,脸色,指难在侍奉父母时要和颜悦色。服其劳:服,从事,担任。先生:本章讲孝,应指父兄。馔:食用。8 J' K9 y& y; U4 }0 d
3 ]" s1 D! X$ g+ ^9 [, u% m+ k6 o子夏请教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A) L* y3 ^2 S& `( K
( {" x$ c9 a+ d问:孔子为什么说子女尽孝难在脸色上?3 ~+ D( x* v6 c! T; d/ a6 c1 W
5 m2 ~. d2 ^- x3 @5 ]答:人的脸色是内心情感的表露。孔子强调子女尽孝难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依然是强调要有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爱敬之情,指出尽孝不能停留在有事自己做,有饭父兄吃的外在行为上。赡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是尽孝的起码要求。孔子论孝,则超越了物质生活赡养的外在行为层次,直指内心的情感,揭示出孝的本质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这是在如何尽孝这个问题上体现出的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强调仁是礼的根本,礼是仁的规范。子女尽孝,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体现仁的精神,外在行为上的物质生活赡养体现礼的规范,没有内心的敬,不能无怨无尤,不惮其烦,只是外在行为上的依礼而行,还不能说是孝。民间讲孝,常言"孝顺"。《论语》论孝只说"敬",未见说"顺"。《孝经》也指出,一切顺从父母不是孝。只有心存爱敬,而又依礼而行,才是孝道的真缔和要义。: o" S0 n$ Y( v4 c
! I" w3 M0 q; R/ ]7 S. b8 g
平凡人:
( ^1 B- t1 q: V1 `' _ ~) \7 R( `
$ b. K |: P. w. Q按现代人观点,健康也是可以把控的。长期不运动或是加班熬夜的公务员,会增加父母的担忧
% ?: ~& M J& m7 N" W5 I+ Z; q' S 5 j8 S1 u; z+ x. `) N+ m5 c
贾陆英:
3 D/ _. W! N0 F0 K8 D * r6 j0 Y4 W$ T. T
长期不运动或是加班熬夜的公务员,会增加父母的担忧——是的,天下父母对儿女最为担忧的,就是健康和安全。《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也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先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6 G. p- @2 n3 F" X; o* B
( F! z1 n4 b, } ?0 B
Bigdalong:
2 V( c5 A$ p* T
P4 i1 |: {, V+ M$ E12年学习的学生,更是父母最担忧的3 J0 I+ ?: t9 M+ z- z [7 _
, v5 j8 p4 P2 O/ Y2 a5 {
步大福:
8 e$ j2 p+ c9 B7 e# O 3 ?# ?9 M1 x' r" D! y4 {. c0 i$ I5 u
不做父母不之父母恩,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平安,我们脸上闪过一丝不快,工作生活上有一点不顺利,那就成了父母的大心思,做子女的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孝顺
- }9 l; \! ]1 ^& N# v) v5 |
4 q3 J/ t* e! o$ R7 v睡虫西麦:
- f: O% ~1 y( a( B ?- l! g* I 3 m' }* ?" Q. w/ z, ]; |
睡虫歪解: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个其应该为父母。意思就是你要孝顺其他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你可以办到的,唯有父母的疾病你是没有办法的。除了父母的疾病你无法自己去替代,也无法一定要医生医治好。但是在其他方面我们一定可以做到孝顺的。做父母的,最后只要担心父母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行,多么孝顺的孩子啊。% d6 s* E9 f9 S8 b5 C- Q; N
" i1 _4 r8 Y0 D精灵:7 o5 [! n7 ]5 _% l3 c
9 f1 k0 C, ~* u; `) B毛发体肤,受之父母,焉能改之,实乃大逆不道。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同样,父母爱惜身体也是对子女疼爱的一种表现0 N$ g. n8 c3 t+ R9 X$ R
0 ~' K4 i; _9 T3 L) }% D
夕惕若:* D H1 c' Q0 \ p2 h, u
5 p% Q( [3 A* W- t
我比较倾向于睡虫的这个解释。其,指代父母。既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还让父母为自己身体担忧,岂不矛盾吗?论语里面还有——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孝的难度应该在让父母和颜悦色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谨身而已吧?贾老,那么,这里的其如果做子女讲,顺不顺呢.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 z3 [2 ?" R) [3 b% X1 c
! F }6 V. M |" p* b' v% g贾陆英:9 {# D6 {( C' S4 I. M; V1 K' ^
2 @: |' P1 p/ c9 L% P8 M做文秘工作的,免不了加班熬夜,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工作、生活节奏,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精神。
4 }$ Y5 k# z: t: {& n# Y! b) N ; D7 i9 @2 o: p' l
睡虫西麦:7 h8 |2 p" c2 E% @
( B \4 q/ i, t& m* T/ ], m1 {
如果父母还要担心你孩子的疾病,那你怎么能算孝呢。真正的孝是父母只要担心他们自己的疾病就可以了。因为这个不是做儿女的可以左右的。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尽孝。要的是父母心情舒畅.没钱怕啥,父母最开心的就是一家人团聚和气,其乐融融. 精神大于物质,噢耶* f- b; E! ~; e# S3 e7 x
+ z. A& T, k# k) s8 P+ G# ]( a
贾陆英:
2 I5 R, Q5 d6 u/ u3 B/ N
9 x. I3 |2 t( M* X2 N孝的难度应该在让父母和颜悦色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谨身而已吧?——第7章说到这个问题。我们把下两章放在这里,一起讨论吧。贾老,那么,这里的其如果做子女讲,顺不顺呢——两说都通,我认为其字代指子女更为贴切。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孝经》强调,只要有孝心,人人都可以尽孝。“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孝道本于人性,只要立足于自己的本分,尽到自己的责任,人人都可以做到。如果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尽孝,那是没有道理的。
7 W$ D: ]& n' l% q, h. ` 1 Z5 T5 B; l) a$ ?1 ^3 l( K8 ?, W
睡虫西麦:% D- I3 [ ~( y a* h
& S! |4 g9 b; f1 \- O G以前是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父母鼓励孩子远游。但无论如何,只要是父母喜欢的,都算是孝了。但守一条:不可违逆父母。那也不是,心要形来体现。就像你天天在北京,然后对着贵州的爹娘说,娘啊,我想你啊,儿子在北京给你磕头啦,算什么孝呢
, P0 }5 I+ k1 A) T$ i
1 m( {" }1 z. X% b夕惕若:
y7 H! U, l6 j8 Y
! R2 ?- O, E! Q6 v+ N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这句好像《大学》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贾老,看来,孝道还是重孝心啊。孝道应该是相时而动,与时俱进的,不能墨守成规; i) a4 ?- V' t, M* s6 ?2 r+ Z5 e9 T
7 y& U2 K6 B2 C+ u$ N- Y
贾陆英:
3 F; d3 b& @: ]3 Z9 s. b3 M+ j 5 D% C" p8 c' d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这句好像《大学》啊——这是《孝经》里讲的。贾老,看来,孝道还是重孝心啊——心到方能行到。
6 D% i: C8 N! L/ f' ~3 p ! O( c% n1 x$ r1 I! a* U
求觉迷者:/ k& b0 @. u" ^$ W7 }
) X5 z$ V& A% e/ D
孝以心,以心不以形,以形无孝子。如果发自内心的磕还真可谓孝
1 _ v" ^+ N; ` a- j- U* V 1 {0 ?" F0 N+ E* {' J* K
乃群:
8 y% U$ w8 `7 W; j- F3 Z/ q 2 x( v2 |' V$ V5 t9 J7 V
西方人对父母似乎没有孝的概念。完整的孝道是父慈子孝,双向的。咱们的孝顺和西方的“爱”的概念,确实不同,西方的孝,更多是子女父母相互之间平等的善意表达,彼此的关心、关怀。咱们的更多的是“围着父母转”呢。
R$ B5 C5 L1 u/ Y
/ u6 Y# O3 [" O& p: _夕惕若:8 w$ v/ v V" _8 K
+ J4 F% \1 }* y* C$ W/ J3 A) K( k以前交通通讯不变,远游的话,父母不知子女踪迹,不得子女音讯,故而担忧,现今,虽不能膝下执礼,在外千里,依然知讯。群里不是还有不喜欢给父母打电话的么2 m2 l0 C3 m" h R0 c n# I
: \/ T3 K% h! l贾陆英:
/ A' I8 ^* e. y" |4 O J4 C
, U5 s& V+ N, V I% r- f3 s6 {; [孔子讲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一句,叫“游必有方”,就是说如果有必要远游的话,一定要对父母有个安排,对自己的行踪有个交待。这一句被许多人忽视,造成误读。
. ~: \, b6 ^9 g% z) f3 u" j; u 5 T5 E6 Q+ V+ O; h9 M4 Q4 }
睡虫西麦:/ l' v8 C4 D0 Z! G# A- C! a
$ l$ E% g5 i0 A* ^; |
是,1、孝就是不让父母有衣食之忧。2,孝就是不让父母有烦难之忧。3,孝就是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 ^0 j& ~$ I$ A6 v, Q" ? R" a4 E) W2 z
3 X o" [1 |# n' i夕惕若:; M4 H6 C6 K5 l
+ }+ X' |, J" U5 b' T8 Q- q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段文字,很小也很远了,说是在古时候,父母告子女不孝,无论要求县官怎么判,县官根本不审,直接照办,忘了叫什么了 a. s1 g2 n) {
- `+ b4 u5 a' v8 F4 P5 m [贾陆英:, P, i5 t7 z) b l. z
W8 T. z2 H( T0 _1 Y孝就是不让父母有衣食之忧。2,孝就是不让父母有烦难之忧。3,孝就是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几条讲得好。只要有孝心,在行动上尽力而为,即为孝。
/ A' h4 `& f* N7 g( c & h3 \1 V4 [- \1 z; p( K; L
老秘网-老猫:
m8 a" m8 |4 _3 D" b
) p4 R$ x0 W' i% w7 ^3 }$ y7 Q进城工作后,让父母也一起进城居住,离开农村的熟识的老伙计们,虽然好像生活条件改善,也方便子女照顾,但在陌生的城市,老人或许要经过很长一段寂寞的时光。对此,算孝,还是不孝呢?请问贾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 C8 W, {) ]: I" W* Q3 i) d 0 y% @6 b8 i% `" `# d) a; }
夕惕若:
4 w8 h. a# g) [: A2 j" r* d
* k& E4 A8 I% `9 L, ^3 _8 E+ G老猫的问题既切实又犀利啊5 i1 ?0 _$ b' L" y1 O
! K$ Z% b, d, g3 r/ f8 Z六耳弥虫:
6 A7 l. ^7 _: h! z% N# j' a9 @ l
& G9 n+ v) F& ~1 P6 w: `# q建议老猫看一部李安早年拍的电影《推手》,看完之后你就知道了) i. ~; t, [ t0 N' \! s: O+ H
! l0 C; y3 Z; P+ r; q2 Z
睡虫西麦:
) z* C; N. O6 z4 p
7 j5 V* g; M. Y D1 `, v! `如果是我,尊重父母意愿,宁可多回家几次。其实如果是父母一起接的,他们不算寂寞。你好好和父母谈谈,贾老的意思,就是想办法尽孝" j# k& I& @ ?+ _2 N2 w$ ^7 g. f8 O
6 K( ~ _: _& h5 K* n O1 a& e湖南-红豆不惑:
' ?; n, u6 i7 V4 Y. R! p
# N# G1 F* W: k! ~: \* P( O为免父母忧,豆已舍弃半生!下半生还要如此么?!1 ^) V' I" M( f. E: n
% m S: `$ j9 H. C7 Y8 x7 y贾陆英:
+ Q! M. L# _, q: l6 ] * Q; g0 }/ w P. R
论孝,讲得是普遍事理。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很多,还是那句话,把握基本原则和精神,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老猫的问题,我以为还是要多和父母沟通、商量,最后尊重父母的意愿。$ u/ a' C: K! B& i$ }
6 c' b* Q* t/ b- ^
老秘网-老猫:: g7 Q0 I! o4 M. T( W
3 S. E9 F% u* K1 F
是的,父母满意为第一准则。不过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不得已的情况。有时出发点并不是为照顾父母,比如还需要父母帮忙带小孩之类的。; T& b5 q# A) _3 q' Q
3 b- `) ]& u' W; O* |
/ty雪儿:/ v' \# w7 u8 ~1 R6 R* n6 p
4 Q& r) [& r' d+ W5 ~; X
父母何尝不想跟子女住一起呢?主要是父母有心理包袱怕子女嫌弃,难相处。我想还是要跟父母多沟通交流看他们心里最需要的是什么。另外,告诉他们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有更广泛的爱好。我想父母如果感觉和子女住一起很快乐,哪有想走的啊。
+ a$ w3 U9 K% G3 d, P3 o& { 8 K, z+ X& A- T! p4 P+ G
西藏林芝的!:
" G, V, s& W9 ?. T! k
4 ?) V8 v+ h7 w1 T' S% k像我们在西藏工作的,两地分居太多,一年只有一次假期,还不一定能休,所以孝敬父母的事就是只有让他们进来,但这边的条件和气候伤人,这样我们根本没法照顾好父母,更不要说孝顺了!" o0 J8 U2 A m9 B
( E8 ?! e9 o" _9 x" t# ~4 ~" A1 n7 g贾陆英:
/ }; N: Q. S4 ]2 c1 f( j
5 i f# ^9 W1 K+ D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有孝心,真心尊敬父母,关心父母,都可以有较好的解决。父母何尝不想跟子女住一起呢?主要是父母有心理包袱怕子女嫌弃,难相处。我想还是要跟父母多沟通交流看他们心里最需要的是什么。另外,告诉他们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有更广泛的爱好。——赞同。清官难断家务事,还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F1 @0 d( h" T m! B
- q! ~: K3 D5 P0 t湖南-红豆不惑:5 Q y* |9 H1 i; i+ v) O- \# F. l
7 f7 I& a' @2 Q
钥匙何在?豆愿倾尽所有!7 t3 O. b7 J" W- f* @+ M9 y$ G% Q& a
0 G C0 B9 O7 Y6 d$ H夕惕若:' r( f. p; Y8 V/ U. E" t
2 O6 Y1 U+ C: C, W% h还是一个“度”字,孝顺父母的行为,不能追求极点,二是平衡点,比如说,父母都想子女天天在膝下环绕,然而如果子女辞职在家,父母有为子女前程担忧,两者之间的度就是我们的孝吧 p3 Z, V5 `; E4 m" B1 D
# J/ H% F' {2 A7 m Q# F贾陆英:
! f' R2 @3 J; ~0 g
; J% X# X% k2 I钥匙何在?——就在孝道的要义和精华中,需仔细体味,深刻把握,对症下药,灵活处置。如何尽孝,如何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的确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的标尺,在古代就是礼,在当代就是社会主义道德。
# D" Q3 R+ z* i, F! b# J & j0 W E! x3 Z9 b
水隼:5 V, t7 w2 y6 u! _/ N' }1 ` x0 v$ s
* g; g9 X$ T3 L# o如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打个电话,多交流,多倾听0 O J' v5 n3 @! E8 B9 H* {
+ ^* X9 ?% U$ u" B6 P8 ]) s
啸奖:4 v7 y X b: n( U
- K# F- ?" p0 _求解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父母帮着孩子相亲,重物质。子女不愿就是不孝。也有人认为孝顺、孝顺,先要顺,即依从父母,求解,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婚姻应由父母决定呢?见过很多因为父母不同意而被拆散的。经常有男方父母不满意女孩子,如身高、长相,是否有稳定工作,或者女方父母不满意男孩子的,如房子、车子、票子。不知道如何说,观点不同、思想不同- z( D. H/ P6 O7 x7 l! o4 V
: N7 y K% |5 y; M4 H6 z/ e( }0 D . K$ a( k( I5 x% M! o% Q0 z
贾陆英:
+ U5 d! ]2 Q. A8 c, u]+ m2 [* S7 F* m9 i/ v
西方的孝,更多是子女父母相互之间平等的善意表达,彼此的关心、关怀。咱们的更多的是“围着父母转”呢。——要把“孝”这个概念的内涵搞清楚,孝,讲得就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说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孔子讲父慈子孝,同样是相互之间平等的善意表达,彼此的关心、关怀。父母如果认为孩子的婚姻应由父母决定呢——这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当今应该弃之。当然,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弃之要做许多工作。
9 U3 @: Y) U3 q7 d* |0 w* b . Y A* n0 Z4 M+ H5 [: T# T. Q* ?
2890980879:8 a) l% d Z* \0 G' {! n
* H4 @# u% {" J0 M/ [8 x凡事都有一个度,适度最好,过犹不及。特别是对父母的“顺”上。我见过一个婆婆,媳妇怀孕不让吃鱼,说是吃了小孩将来会长鱼鳞,你说这些也该听吗?有些老人他们还生活在农业时代,而现在的有些地方特别是一线城市,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了,有些老人的话都没有办法按他们说的去做的。更多的人是一种无奈啊,并且更多的原因在于钱上啊
% Q4 j$ h0 i- W
n& _* r9 `' D千帆过:
6 A% t( M: c ~3 f
_, v1 \- z* w' h, b" _生不出孩子也是大不孝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父母为儿女好的出发点是肯定,只是站的角度不一定对
( ^. J) }: ^9 f7 ~, R1 h
4 }; |$ B) u. M贾陆英:. ^3 j2 t5 M2 ]6 ^ x' s" o
( n# u! I6 |" ?& w( x) z' Z) `8 Z
父母也有不对之处,孝,并非一切顺从。而要用耐心、智慧去沟通化解。, c4 t @$ i" {& {- y* a8 a( h
5 W* R) W( s5 I
我思故我在:/ F9 } {" W0 w& l, Z
$ v( c1 C. i) c9 u. h
最近学习了马云最近在大自然保护协会的演讲,他的观点“不辜负就是最好的感恩”很有道理;“今天中国缺的不是钱,中国缺的是年轻人的关注,”这句话也很有深意,同样的道理,有些人也没少拿钱给父母,但缺少的是关注。说明一下,马云的以上的这句话本意是指,要中国人拿钱去保护自然可以,但精神上缺少关注,其实很多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不高。“要谨慎行事,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誉,不给父母造成伤害”。很有道理,这或许就是对不辜负一个很好的诠释
$ C' ?5 a# [+ E2 @
( h: Z- c" Z. E9 ?铂金1984:
" V: E: @- ?+ e! P- x! |" D + Q; e8 v% ~3 K& x: ^6 m( j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不辜负太难了……
/ w3 F) v- e% b2 t & K' {( r6 `5 K& o2 {
贾陆英:, n) J( T0 D6 A; a0 w3 A4 e
( M; H7 P* i* q3 Q
为政篇第5、6、7、8章,从不同角度讲孝,要综合把握。在这里,我想把在学而篇第2章中的一些理解重复一下,做为今天的小结。
$ N: J3 u3 K) c- s- a: r q2 G* g' ]; R2 t9 a
问:孔子论“孝”的要义和精华有哪些?0 N5 |: k, u: r# q2 ^8 A
& U+ H. @, P& H* n- s& u7 S K# Y
答:综合《论语》、《孝经》关于孝的论述,一是“能养”。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论语•为政》)能养,就是有能力赡养父母。《孝经》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强调子女尽孝一定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就是要善于利用天时,精于分辨地利,以耕耘收获。要谨慎行事,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誉,不给父母造成伤害。要勤俭持家,节省支出费用,以便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二是要“敬”。孔子进一步指出:“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如果只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那是很不够的,是一种世俗偏见,就是犬马也一样有人养着。如果没有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又与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要有尊敬之心。这是在精神层面对父母尽孝的基本要求。三是要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论语•为政》)就是说对父母尽孝难在子女的态度上。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吃的再好,穿的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说是孝。四是要时刻挂念。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做子女的,要把父母的生日和年龄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喜悦,另一方面,又因他们日渐衰老而担忧。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古代社会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因而孔子告诫做儿女的,父母在世时,尽可能不要远游。如果非得出远门,必定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告诉父母自己在外面的方位等情况,以免父母担心。五是要“几谏”。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几”是轻微、委婉的意思。子女侍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应当委婉地进行劝告,如果父母不听从,也要照常地恭敬,不能违逆,再看时机进行劝解,这样做虽然操劳而忧心,但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之心。六是要无违于礼。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了两个字:“无违。”学生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他所强调的是,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父母在世,如有不合乎礼的言行,子女要以合乎礼的方法对待,这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护、尊敬;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照礼制去安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才算子女尽孝有始有终。七是要“尊亲。”《祭义》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就是说,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使父母受到尊敬,这是最大的孝,是“达孝”。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父母受到侮辱。再次才是能养活父母。可见,儒家所提倡的孝,最重要的是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今天到此结束,谢谢,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