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四章 2013年11月13日

[复制链接]
老猫 发表于 2013-11-13 16: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11月13日下午,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QQ群:643648492,继续给大家传道授业解惑。本次贾老师就《论语问答录》第四章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交流,现将群聊实录整理如下:) Z* v0 r/ ?" \1 h
3 ~3 Q* C# M* E
* g! }' }6 [, D
贾陆英

$ q6 l0 M8 Y' o9 h3 c8 {7 u     上午大家紧张地学习三中全会公报,下午轻松点,咱们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第四章:
2 p" \4 r6 h) v6 t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R9 ?' Z  u- a$ A" v4 f     曾子:名参(读shēn申),孔子晚年的学生。三省:省(读xing醒),察看、检查。三省的“三”表示多次的意思。传:受之于师,指老师传授给自己的学问。0 A! _+ a4 F% \2 W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 A6 b4 a# X+ k$ ^2 \$ ^
' a0 ~1 H# |3 E3 P    问:每日自省,体现的是什么精神?
+ |& j) v1 K" R3 l  `4 Y     答: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强调君子修养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自省,正是体现"求诸己"精神的自我修养方法和途径,是儒学的"为学之本"。《论语》中多处提到这个问题,例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 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等。当今社会,情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通过自省来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也不再局限于当年曾子自省的三方面内容,而有了新的内容、新的要求、新的标准。但是,内省的自我修养方法和途径,经常地进行自我批评的精神,非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不可须臾离开的。/ W! W( s7 z- j+ ]0 ?% ?

! T2 h# H' s' O, N" ?+ s3 V$ A      问: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就是指“忠君”吗4 S) V1 N& o% \# ~% X
) b% a, n4 x3 i
      答:古人对“忠”字的注释是: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讲忠,大都是作为一般道德规范,泛指对一切人,并不专指忠君。“忠”与“信”常常合在一起,讲“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的“忠”,也是泛指。曾子把为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列为每日反省自己的一件大事,彰显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真诚待人的精神。( s3 N2 q; M6 h9 L) R* [

) d9 g" W8 E4 b4 A0 t    孔子教人,有四项基本内容:“文、行、忠、信”。“文”指历代文献,“行”指德行,“忠”指对人尽心竭力,“信”指与人交往讲诚信。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学的“道”是什么呢?学生曾参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忠”和“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就是为人谋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要立得住,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是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的途径与方法。
' Y! u6 H) M9 n' ^2 {
, k: @  Z+ u6 p9 K9 V3 r      汉以后,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后世儒家为适应专制主义的需要,对孔子的思想作了许多解释、发挥。他们的解释和发挥,与《论语》里记载的孔子本来的思想,在许多问题上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这是在读《论语》和了解、研究孔子思想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论语》关于“忠”的内涵,就与后世儒家提倡的忠君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孔子讲“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是相互对等关系,并非提倡愚忠。汉儒的诠释,强调君依礼待臣,臣也就能尽忠于君,侧重于对君的要求,认为这是臣尽忠的前提;宋儒则说,两方面都是理之当然,君臣应各自尽心去做,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由此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汉儒的解释更接近孔子原意。! b& P; C  Q. L+ s9 G3 ^6 f
Img261560103.jpg
- U) {+ N- Y7 N红豆不惑) Y; X8 `7 H  r
! J" L9 j; v. u% v5 P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教人,有四项基本内容:“文、行、忠、信”。那么当世应以什么为基本内容?如何“省之”?“省”之何物?不妨探讨下
* z$ a) [. M3 i* o) v
! S$ g! W4 H+ N8 ?贾陆英
9 g2 l5 h# \" D: n/ e* d7 |6 s, M! t+ H' k+ h& ?6 B
当今之世,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应成为每个中国人常常“省之”的基本内容。
$ y; |+ O  w. W4 y/ Y: B$ J$ h0 q7 ~
9 y- P4 e" `6 Q' ^贾陆英  p" f6 ~+ W% d% E7 s+ q( B
6 W% s+ K8 V6 {' M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涵盖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在价值共识上的最大公约数。
# R' @0 H# K& X- a7 }
0 U+ P4 U) D6 p6 j% t  i潜龙:) O2 B; |3 V3 d% R" K2 }$ J
     不论是孔子提出的,“君子求诸己”还是“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都表明这样一个道理,凡事要多自责、自警、自助、自立,只有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你才能保持内心世界的强大,你才能做到无忧无惧。所以,孔子还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都是指这个意思/ a. ~2 T. M8 M3 N/ {8 Y" n2 e- t& K- v

( k0 t7 ]) W  A, p红豆不惑:
- \) [& p2 Y; Q0 r凡事要多自责、自警、自助、自立,只有做到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你才能保持内心世界的强大,你才能做到无忧无惧。我还做不到。孔子还说,智者不惧,...红豆非智者也; s: i' m) z/ C0 W7 y2 ?; u
4 m, l2 Y' y' B4 v! F! a
贾陆英:( Q8 K+ H; C) d2 [

. V0 f# _7 u* T8 d     省,指内省,也就是反思自己,捡查自己,做自我批评。是个人不断学习和进步的有力武器。“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对。孔子认为,这是一个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品德,后世称为“三达德”。不仅无忧无惧,还要无惑。这是高标准,是我们人生修养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 }( T3 @; @3 N* f/ z; s: w6 R# c7 A) u2 K0 Q
红豆不惑. a7 z* ^- @% Y0 L+ i1 w6 i
5 u* M" C  z& P) y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者可有层次之分?三全合一者,不多见也。- _! w# K6 t) }$ D* R8 d

; _! U9 O  V+ R1 X% _- u0 S& b贾陆英
3 t* h; A0 n" W- X1 L" i& C/ G7 N- p7 x/ Z7 u7 w  n# r- o) m
无惑,主要指辨别力,要学会识人,学会辨别是非。对今天的党员和干部,主要指政治上要清醒。为此,首先理论上要清醒,这就要学习,要成为智者。
) A6 ?* g5 c% w+ A$ i0 P1 a# R1 U3 }9 P3 V9 q7 h" s
红豆不惑8 g7 Z: @+ H! D3 V9 ^' L# r
0 V$ t0 g$ e' n  j& v) ^# n
这是政治层面,可还有生活层面?或说社会层面?! @) N2 O( R' i, L- L$ Z
% P: T% s, O, p: M, A% L( x
贾陆英
# z2 M1 y& r# |4 F/ }
: `2 l1 W2 o& v4 T2 x# c     孔子强调,君子应同时具备智、仁、勇这三项美德。他说:“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者品行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知(智)者勤学敏思,明道达义,故而无所迷惑。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在君子必须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仁”是体,“知”和“勇”是用。《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仁、勇三者是统一的。在生活层面,或社会层面,不惑主要强调识人,懂得交友之道和处世之道。/ o. w  ?5 Y9 i: Y: {$ Z
+ v1 F1 ]) C7 q6 `) v
小学生& }. U: C9 ?! I3 L0 i5 }
# r& V& c+ ?( l% o, P
是不是工作和生活不困惑啊?
& W9 a( q0 G9 o
' V+ ^' ?7 m7 Q! S) S5 B红豆不惑1 T( Y$ m$ z2 V3 Z  V
. g$ r/ e6 K/ p' \. x6 V
困惑当有,然能自行处理自行解惑吧。红豆以为,个人不可能储备解决所有“困惑”的能力,但可习学“解惑之道”,以解众惑。就是要习得解惑之道。前辈以为如何?
6 ?4 {; d6 a8 D+ ~
+ B, v0 g. H7 a- |贾陆英
! _6 U; }* S! P2 \( e
5 I. z+ ]' a4 m2 C0 g5 a- s    是不是工作和生活不困惑工作和生活不困惑啊——兼具智仁勇三项品德,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可以做到工作生活不困惑。工作生活中常会产生困惑,然能自行处理自行解疑释惑。学会解惑,便可不惑。再有惑,再解惑,如此,可不断进步。6 m: ?* m0 T0 W1 {' y% J

4 t# c& \" ?" s$ e& e红豆不惑
; A9 `+ [0 z$ T, L; B' H3 {9 K& ^) K6 m* i" m& X! u- ^8 B
比如红豆乃文科生,为谋生计需学理科的知识,便求助与网络课堂或老师,妥善安排时间,自行解决此惑,获得***证书。此为掌握解惑的方法,也为解惑矣?- ]# D2 }- S/ v# i/ T: O3 |+ k
$ z- G% e* V3 Y9 D! Y- Q; [8 {
贾陆英
$ ]; Q' \$ I3 k+ M3 n% I8 m2 S8 f
赞同红豆的观点。一个好汉三个帮,人不能离开群体,所以要学会交友之道,处世之道,惑不能自解时,可请贤者帮助。$ \% j3 H& `9 ^3 i7 ^  D

' W% c% x( e+ Z' D" J红豆不惑
4 `: T- j7 N: }6 ?: x  l. e$ N( c! [5 r" f1 s
嗯,这个很重要。前辈可否在细谈下交友之道?红豆觉得现在的人都已淡忘或不解。比如,QQ谈话,正聊着,忽然就没了人下线了,也不招呼一声。这些虽是细节,但也是交友之道其一吧,只能算是交友礼仪了。红豆对此很留心,现在能做到基本的交友礼仪的,都是些年长的人士了$ r9 Q2 S. F* C4 F+ ~

* G) y" t4 y- X' o0 w% _" R贾陆英. A' z* i9 v7 E! Q% G3 |

$ M( v# t5 t4 U  Q5 U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3 J7 ]0 A. l# a" t% X4 s1 t6 q贾陆英! ]" r/ o, c2 K- y
7 @# a  }, V* w) T, Y+ l6 m! r
好,就谈到这里,有事先下一步,抱歉。谢谢老猫。
$ _- H5 B1 W% n" W
7 r0 G7 g2 a" H  e; m( j! L* D老秘网-老猫
& Z; I$ x! P0 u感谢贾老师,贾老师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辛苦了!红豆今天表现不错,特通报表扬。{:soso_e163:}$ T1 P4 J9 j- Z7 F# h0 H2 b( U

, Q. Q* _# ~2 ]6 ]9 H/ N1 y5 z, ?6 q7 S: @+ x/ T$ a! A: R
  ~; [2 x) b9 K7 D) p

' n, H9 g) D' P# t/ z
 

精彩评论15

正序浏览
飞翔的虹 发表于 2013-11-13 20: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孔子《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K0 ~4 L, k' i7 H! {' u" }! c     觉得自己最近心浮气燥,似乎应该好好检讨一下。
& G5 w* D3 `! i% N3 `     一是狂妄自大。仔细想想,到检察院多年来,强权意识越来越重,优越感越来越强。虽然极力克制,接人待物也极为客气,但言语之中的炫耀感还是溢于言表。特别是近几年,在领导身边,虽然级别不高,但别人都非常尊重。当然,人家看的是领导的面子。于是经常飘飘然,好像自己多牛一样。这样下去不行!太虚荣!将来受不得半点打击。下一步,要切记:谦虚谨慎!
- g9 m- G% q* Q3 V8 j. w     二是急于求成。做事太着急,恨不得立即解决掉。但有些事是需要火候的,太急反而容易让人误会。而且,做事毛糙,容易考虑不周。要切记:沉着稳重!6 M' V3 [* J( m# Q% w' n: W# L
     三是过份热情。大方热情固然好,但凡事太过则适得其反。容易让人认为你没权威,甚至以为你别有所图。更严重的会认为你很随便、轻浮。要切记:沉默是金!8 k& Q% v+ j' f0 u- w; e; j
     四是夸夸其谈。经常立志,但都是三分钟热度,计划没有变化快。今天想做生意,明天想学艺术,一会儿说锻炼身体,一会儿又要发奋读书。事实上,不是打电话闲聊瞎侃,就是熬夜泡网,有意义的事一件也没开始做。越来越懒。要切记:天道酬勤!
8 g; B- l$ ^; d& q     五是怠于梳妆。女人应该精致。尤其是过了三十的女人。适度的梳妆于人于已都是一种尊重。以前,仗着自己年轻漂亮,从来不施粉黛。现在,青春不再,有点颓废。短发开始干涩,面容开始憔悴。自己却依然懒得妆扮。洗脸也只是清水一瓢,连面霜都用最简单的宝宝霜,什么润肤水啊,眼霜啊,精华霜,粉底霜,面膜,化妆用的各种小零件……不是没有,而是样样俱全,可是都放过期了也懒得用。嫌那一道道的程序太麻烦。搬家后,离美容院远了,现在连以前最爱享受的美容都懒得去了。最近几个月都没有做美容了。“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我可不能变得又懒又丑啊!应该适度地画一点淡妆了!
: ~6 B& ^' K6 Q! ]     现在想到的暂时就这么多,先改正再说。其它问题需要进一步总结。
 
小小的确幸!.... 发表于 2013-11-14 16: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老秘网虚拟稿费
曾子说要“三省”,在要求我们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要求在日常生活当中心静,心竞,心进。对我们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自身素质的作用!
 
阳光勾勒的微笑 发表于 2014-3-22 18: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专业写文章
赞,识友很重要,生而为人,交友之道,处世之道,是必不可少的,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也都是围绕这些主题衍生出来的
 
长沙一秘书 发表于 2013-12-10 15: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四章 2013年11月13日
 
wxjfbd 发表于 2014-7-13 19: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舍得花时间、花精力,边学边思边悟,这样才能为我所有
 
天津秘书毛毛虫 发表于 2014-3-23 11: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现在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事情太多,静不下心来思考~
 
清风抚雪 发表于 2014-6-7 23: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自古忠孝仁义即为可贵品格,学习了
 
夕惕若 发表于 2013-11-14 11: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昨日有俗务缠身,未能躬逢盛事,抱憾
 
揭壹壹 发表于 2013-12-19 21: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学习了,争取把所有的都看完。加油!
 
望苍穹 发表于 2014-5-25 00: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好文章,真不错,学而不思则罔了
 
讷河市秘书 发表于 2013-11-15 17: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学习论语精髓,修炼人生阅历。
 
中年菜鸟 发表于 2014-3-24 11: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5 两文银

 
好文章,好道理是贯穿古今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7关注

490粉丝

4182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