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 d! T4 J/ d
文风不是小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文风是现象,直接反映着我们的党风、政风和作风。改进文风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 q, a! R3 y1 @' O; i/ ^/ K% P
一、透视公文现象,增强改进文风的紧迫感
# h* \* `8 T3 _" E6 M1 _3 M文风与机关单位日常工作息息相通、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 h1 m! g/ L0 q8 O& [. T
一是从文风看会议质量。召开一个会议,能不能达到“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凝气聚力”的目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领导讲话是不是字字千金、句句真言,能不能自始至终扣住参会者的思想,让参会者感到有压力、有动力。讲话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真实可信,则听者思路开阔、重点清晰、责任明确,会议成功一半;讲话冗长繁杂、逻辑混乱、套话连篇,则听者昏头昏脑、不得要领、心不在焉,会议作用全无。
, k! b# X% J7 Y$ u$ U' q; A3 ~ 二是从文风看办事效率。公文目的是“推进工作”,讲清“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办”就可以。但当前仍然不乏一些“长话”、“长文”,既要消耗大量阅文时间,又容易混淆思路,让人抓不住要害、扣不住重点,直接影响办事效率。
" K& f) Z7 \; Q, u0 E- W2 z3 K% N0 {/ N 三是从文风看领导能力。公文是服务于领导抓“事”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反映着领导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统筹能力和落实能力。习惯“万言书”、“大道理”的领导,要么就是觉得“短文”显示不出水平、体现不出威严,要么就是习惯把基层干部和群众当学生,话少了怕听不懂,文短了怕说不清;说到底还是一个认识大局、把握全局的能力不够问题。
" N3 X2 f2 p, ^6 `% b. Y 四是从文风看机关形象。当前,少数地方材料多、材料长、材料空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已经引起了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舆论,特别是对一些“只发文、不落实,只做假,不务实”的行为极为不满,严重损害了党委和政府的形象。
$ K7 j: o. X( z$ r 二、把握公文本质,找准改进文风的切入点
% b3 S' O0 n. E' `! R$ s7 q' I要改进当前文风,必须全面认清公文本质,从根本上把握公文内涵。 : \4 B5 A' e, y" D" ~8 R# Q
一是文以事为本。工具价值必须服从于目标价值。公文本质上是一种工具价值,是为“推进工作”这个目标价值服务的,离开“推进工作”这个主体,公文就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把握到这一点后,就能把握要点、重点和基点,最大限度地避免写“长文、空文、假文”。 2 |+ Y! j3 Q1 T6 U' m
二是文以序为要。“文以事为本”的本质属性,决定公文必须把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讲得清晰明了,具有操作性,让执行者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 q n! ]' Y0 S6 ?+ `) Y. q 三是文以实为魂。“求实”是公文的灵魂所在。领导讲话不务实,就会让人感到是“套数”,起不到预期作用;日常文件不结合实际,就会让人无从着手,到头来任务不能保质保量完成;经验材料不以事实为依据,就没有说服务力,起不到“引导和示范”作用。
1 Z& H( [" R8 G) ~& L 四是文以短为精。评价一篇公文的好坏,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事情是不是重要、内容是不是真实、形式是不是灵活,只要达到了“说事干事”的目的,可讲可不讲的话坚决不讲;可说可不说的事坚决不说;可要可不要的字坚决不要。 3 j) i- k3 d: h* O) F( ^% M
五是文以白为基。公文的落脚点在“了解、执行和落实”,最起码要让人“看得懂”,因此,公文必须直达其意、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六是文以新为活。任何公文,都应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分析形势要有新认识,调查研究要有新观点,解决问题要有新思路,推进工作要有新举措。切忌“老生常谈”、“照搬照抄”、“原驴子磨原面”。 x2 i6 M) z1 C: K
三、立足公文作用,构建改进文风的新机制
% w D x) F/ y# |* f; r 四是创新载体“引导抓”。相关职能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写短文、写好文”评选活动,对当选文章予以重奖,营造起浓厚氛围,从社会舆论的层面上进行大力引导,真正形成“写短文、开短会和讲短话”的良好社会风气。文/陈志 |